#歲末
有點訝異,今年包含影集、長短片在內總共看了388部,雖然當中有一些短片充數,也扎扎實實的看了十季《六人行》在內的幾部影集。若說有什麼值得說嘴的地方,可能就是在這片疫情之下,花了更多時間在那些經典作品之上。沈浸其中的過程當中,似乎慢慢的掌握些什麼,關於自己喜歡什麼,不喜歡什麼似乎也有梗清楚更深的理解。雖然尚不知如何清晰的言說,但是已靠近一些,方向也朦朦出現了。
「這世界太新,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,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。」
三年前第一次看完馬奎斯的《百年孤寂》後,似乎人生從此被此縈繞,一方面更能體會面對新事物的那種興奮感,努力將自己拉回活著的狀態,但同時又被現實所困、為了世界的不可改變以及無可必免的走向同一個命運感到沮喪。巧的是,這好像也是今年度許多電影的心聲,在《靈魂急轉彎》、《迷航》、《狂舞派三》、甚至是大家討厭的《神力女超人1984》中不約而同地點出了生命的不完美以及世界的難以撼動,而面對如此,生命應當如何繼續,或許便是信念更應貫徹的時候,而若又退近一步,是否有信念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,有時候返璞歸真,純粹活到活著的狀態,那也很好,重要的是去意識自己,積極的確認自己的存在,並因此試著享受生活。
前幾天接受朋友的邀請,挑選今年度的最佳電影。我選了李哲昕導演的紀錄片《迷航》,關於推薦的文字,我是這樣寫的。
「李哲昕的《迷航》絕對是今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,因為它不僅映照時代,同時也試圖以史為鑑,指出方向。《迷航》以烏坎村的民主抗爭事件為題,經過八年時間的蹲點,三小時的紀錄呈現。作品分為上下兩部份,她的鏡頭不滿足於紀錄事件本身的經過,而是意圖經過大段的影像並置,帶領觀眾一同去理解關注這樣子的民主過程從何而來,又或者更精確一點說,這些位於體制之下的人們該何去何從。我以為這樣的嘗試別具意義,特別在現今漸趨分裂的世界,每個人都想找個強權、同溫層依附,然後離真實的信念越來越遠,因為這樣才符合利益。然而我們為何明知道民主與自由走下去會遭遇到許多困難,仍要堅持信念呢?這或許便是《迷航》中試圖回答的問題,我們也透過這個現代民主實驗的紀錄,意圖得出一個答案,「沒有了自由,那其他的都是扯淡」,而我們所有人都在同一艘船上,每個人或許都在摸索,如何繼續下去,但這樣的迷航有其意義,因為在這樣的對抗、妥協、溝通的過程當中,信念會越來越清晰,而目的地也會越來越明確。」
然後我這才發現,一直以來的思考好像都朝向差不多的方向,特別在意電影與時代之間的互動關係,特別在意影片中的批判性,也特別討厭那種詞不達意,呈現與意圖有明顯落差的作品。因為我以為,電影或許先天上的限制是他有著龐大的製作成本,而最終必然會呈現給觀眾看,這讓我想到之前在書中曾提到那些藝術家如畫家必須承受的風險是,他在市場上做的某個交易行為,或許都是與自己的作品告別,因為可能從此再也見不到自己的作品,這些作品會送往個大美術館,富豪家中,或者是伸延的保險櫃中。而電影不太一樣,他先天就是要被觀看的,因此與社會的互動性也更高。我以為現在許多電影的問題在於,它們往往只是要販賣一種情緒、一種體驗,以情感為號招、以鄉愿為手段,但這施行下來卻是自膩且自傲的,因為裡頭沒有與社會的互動關係,那自然對於環境也不會有所體察、有所批判,自然也有不會產生什麼深刻的影響。
落落長辭不達意,或許是因為2020的總總讓人煩憂,但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時機,審視自己,與之和過去、未來、周遭和解,這讓我想起寺山修寺改編自《百年孤寂》的作品《再見箱舟》,他在最後將自己的過去未來幻想真實聚集,排排站一起拍一掌家族照,而這也代表了某種和解。之所以和解不代表彼此妥協,而是在彼此碰撞互動的過程當中,逐漸清晰方向,逐漸堅定信念,即便迷航,但理直氣壯,最後想要再次引一句《迷航》的台詞為2020作結。
「沒有了自由,那其他的都是扯淡」
然後,沒有了信念,那一切也都是扯淡,希望2021一切平安,溫柔而堅定的好好活下去
新年快樂